关于印发《上海建桥学院2020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索取号:G0300202000-2020-1538发布时间:2020-03-25公开类别:主动公开发布者:徐皓刚浏览次数:2512

沪建桥院办〔2020〕8号

各二级学院、部门:

现将《上海建桥学院2020年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特此通知。

附件:上海建桥学院2020年工作要点

上海建桥学院

2020年3月25日

附件

上海建桥学院2020年工作要点

2020年,学校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各项整改工作,不断提高本科教育教学水平;以20周年校庆和“十四五”规划编制为契机,深化“卓越建桥计划”实施,全力推进“质量革命”,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依法治校,推进学校内涵发展,促进学校改革转型。

一、做好审核评估整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全面抓好审核评估整改。认真对照分析研究审核评估专家组反馈意见,对全校教学内涵建设、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建设、教育教学设施建设等进行调研和规划。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各项教育教学配套政策制度,明确目标差距,狠抓日常管理,精准补缺短板,逐项分解攻坚,确保完成既定任务,高质量完成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任务。

2.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加快学科专业布局结构调整,加快升级转型,重点建设一批能与临港新片区重点产业和社会发展支撑关系密切的学科专业。以国家级和市级“双一流”计划申报和获批专业建设为契机,重点突破若干个既是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又能为学校进一步提升办学层次提供支撑的学科专业。做好本年度新专业建设与申报工作,为稳定扩大办学规模提供保障。筹建教育学院、健康管理学院。

3.促进线上线下教学。积极推动线上教学,建设线上“金课”,提高教师全方面教书育人水平。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线上线下教学有机融合。积极探索“互联网+教学”“智能+教学”新型态,促进教与学方式变革,深化OBE教学改革,激发教学活力。推进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和改革,不断改善实习实训条件,促使学生主动学习、释放潜能、全面发展。打通跨学科、跨学院、跨专业的育人平台。

4.加强产学深入合作。根据行业企业需求分类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规模、结构,更加精准对接需求。以临港新片区发展为契机,加强与区域企事业单位的互动合作及共建融通,积极参与、推进产业大学的各项办学活动和产业大学联盟的管理和建设。完善产学合作策略,夯实产学合作基础,促进专业与相关行业的深度对接,拓展校企合作单位和校外实践平台,建立产教融合型实训中心。积极参与民办高校公共实训中心建设。不断挖掘自身潜力,激励专利申报和转化,促进产、教、研衔接。

5.优化双创教育体系。打造四年一贯、跨学科跨专业创新创业育人平台。做实创新创业学院,明确整体目标,明晰任务分工,完善校内创新创业环境。建设“创客空间”,建设协同创新创业新生态,贯通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创业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专业与行业对接,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开展讲座沙龙、项目孵化、创业大赛、创业训练营等活动,积极组织参与各类赛事,力争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汇创青春”等赛事中取得更好成绩。

6.加强通识教育和全面教育。归整通识教育模式,加强各专业学生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开拓艺术教育和劳动教育课程,推进美育、劳育学分;促进艺术教育资源平台整合,加快落实劳动教育基地建设,提升学生审美水平和劳动修养。推进体育课程改革。加强语言文字工作,继续推进规范化达标建设。适时恢复通识学院建制。

二、促进育人平台革新,深化“三全育人”

7.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优化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全面推进课程思政,用好疫情防控“教科书”,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促进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实现价值引领、知识教育、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形成有建桥经验和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成果。

8.加强党建标杆引领。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提升政治站位和理论水平,做好第二批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促进分党委和系一级的支部建设。不断总结经验、提炼特色,努力提高党的组织工作和宣传思想工作水平。继续加强群团组织建设,促进民主管理。加强第二课堂建设,促进学术型学生社团发展,提升共青团工作层次水平,促进学生会工作改革,按年召开学生代表大会。

9.推进“三位一体”体系。促进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深化辅导员“矩阵式”工作模式,完善辅导员培训和专业化发展体系,扎实推进辅导员工作坊品牌化工作建设,提升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加强教学和学生管理衔接,落实专业导师的育人工作要求。

10.大力稳定就业质量。积极拓展就业市场,提前开展就业指导,创新就业指导的形式,加强与学生就业企业的联系,办好“网上招聘会”,建好校外就业实践基地。开展就业形势监测,及时研判就业形势,重点聚焦就业困难群体,完善措施实现精准帮扶。

11.全面加强学生管理。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提高学生职业资格证书持有率、省部级获奖率。加强诚信教育,预防学术不端,紧抓考风考纪,加强违纪处理,营造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及危机干预。加强学生全程关怀与服务,持续关心民族学生和特殊类型学生。完善学生学业预警机制。

12.特色文化铸魂育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国情教育、国防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继续深化弘扬雷锋精神文化育人平台和全国文明单位精神文明创建内涵,推进上海高校“三全育人”共享基地——国政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德育工作的时代性、实效性。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开展高水平的文体学术社团活动。建设文明校园、优美校园,夯实“20年建桥”的文化积淀,推动校园文化底蕴和内涵建设不断丰富,统筹优化各类场馆功能,塑造“建桥”品牌。

三、聚焦师资队伍建设,科学谋划未来发展

13.持续做好师资引进工作。根据“保证总量,重在质量,把好关口,优化结构”的原则做好师资引进,健全完善引人、留人、用人、评人的全方位政策体系,不断提升高层次、高学历、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新进教师原则上以博士为主,向重点发展专业、新增专业、专任教师急缺专业倾斜,着力打造一支数量足、结构优、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为学校未来发展奠定人力基础。

14.强化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加强定岗定编,完善系(教研室)一级的定位、功能和职责,提高系主任的岗位设置、聘评管理和能力要求,优化两级管理目标责任要求,加强兼职教师引进管理,激发基层教学组织活力。

15.加强教师能力培养。实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将教师教学技能比武、产教融合平台锻炼、竞赛培训活动常态化。认真落实抓领导促管、抓教师促教、抓学生促学。依托长三角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联盟等平台,加强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提升和新进教师能力培养,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推进教师“双师双能”认证、行业践习等工作。积极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培养一批具备较强线上教学能力的教师。

16.促进科研稳步提升。组织开展新一轮硕士研究生学位授权申报工作。推进学位授予点建设,促进相关研究方向(领域)优势明显提升。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差异发展、特色发展、优势彰显、服务地方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力争高层次科研项目有所突破,大力推进科研成果技术转让,筹措科研资金,加强科研机构的设置和管理。做好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

17.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加强对未来大学、新型大学、办学新模式、教学新形态的研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研究和编制“十四五”总体规划以及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智慧校园建设分规划。

18.深化卓越建桥计划。注重卓越建桥计划与学校“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一体衔接,聚焦学校改革发展重大任务,对标上海市高校分类评价指标体系,以卓越建桥计划实施,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夯实应用型本科办学基础,提升用人单位和学生满意度。

四、持续扩大学校办学影响,提升管理服务能效

19.提高国际化办学能力。推动对外交流合作,加强校际交流,拓展国(境)外合作项目,丰富交流活动。做好年度派出工作,注重交流绩效。加强涉外事务监管、做好外籍教师、国际学生管理与服务,推进全英文课程建设。做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质量评价和整改。健全港澳台事务工作机构,做好面向港澳台招生工作。

20.深入开展依法治校。继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合同管理,完善“三重一大”研究决策机制,加强重大决策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健全部门联席联动机制,协调、督促、落实好董事会和学校党政决策部署。加大教学改革发展经验成效宣传推广,扩大改革成效“溢出效应”。

21.强化信息化应用水平。筹建学校大数据中心,统筹推进学校信息化规划和建设,持续投入信息化基础项目建设,加强应用平台管理,完善数据治理,夯实信息化保证教学中心工作的能力。深化网络学习空间和智慧学习平台建设,提升网络课程及空间实效。推进数字学校建设,促进信息化建设与提升管理效率、服务教学改革步调一致。

22.提升办学管理水平。改进工作方法,鼓励改革创新,打破条线壁垒,统筹协调学校质量管理体系、教育信息化、学校内部管理相关职能。探索项目负责制。进一步优化持续改进的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继续做好内审、管理评审和外审工作,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队伍建设,自主开展职称评审。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构建岗位为点、流程为线、制度为面的全方位内部风险控制体系。

23.优化教学设施环境。推进教育教学设施设备提效升级,探索实验室加大开放机制,加强办学资源共享利用,促进资产保值,提高资产管理使用效率,优化教学辅助服务保障机构设置。加强实验室管理,夯实实验室安全措施,开展实验室达标创优。提升公共基础设施配备,拓展图书馆服务功能,更好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24.加强资金资源管理。开展财务系统改版升级,做好信息披露,完成转设财务清算。加强预算编制和经费投入管理。做好重点、专项资金的使用和验收。加强资产管理水平,完善物资申购流程,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做好基础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和规划筹建工作,完成部分宿舍改建,启动三期校园建设。

25.全方位提升服务能效。推进“服务育人”,提升后勤保障服务能级,提高学生住宿生活环境。完善校园综合治理、安保技防水平,优化校园道路、园林、雕塑、景观、标识规划设置,打造“绿色校园”,加强智能安防,做好安全和卫生健康教育,加强卫生防疫,完善应急保障能力和预案管理。

26.扩大学校办学影响力。拓展国际声誉和国内竞争力,稳定招生规模和报到率,不断提升生源质量。发展继续教育,拓展成人学历教育,扩展社会培训学时和人次,开办青少年培训中心,加强校企开放教育和社会服务的能力。打造良好的内外形象,树立办学口碑,促进与有关兄弟院校协作协同。以建校2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为契机,提升学校办学声誉,推进校友会、基金会建设上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