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上海建桥学院2022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索取号:G0300202000-2022-1822发布时间:2022-03-02公开类别:主动公开发布者:徐钰浏览次数:1108

沪建桥院办〔2022〕1号

各二级学院、部门:

现将《上海建桥学院2022年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年度卓越建桥计划实施要点和本单位实际,认真按照执行。

特此通知。 


上海建桥学院

2022年3月2日

附件

上海建桥学院2022年工作要点

2022年,学校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高质量发展主线,对标临港新片区国家战略和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大力推进学校“十四五”期间发展规划蓬勃发展,深入探索产教城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全国一流民办大学步伐,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夯实政治建设,落实守正创新

1.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巩固思想政治工作基础,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重要使命,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功能,确保学校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组织开展师生迎接、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专项行动,汇聚形成浓厚氛围。

2.认真做好高地建设。以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的立项建设工作为契机,明确细化职责任务清单,选配精干力量资源,配齐场所设施设备,完善日常运行机制。加强对基层党建工作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和辐射应用。做好党建示范引领,推动党建与学校事业发展深度融合。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将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延伸到办学治校各环节全过程。

3.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深入推进党的历史和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化“四史”教育,实现“学有载体、学有阵地、学能生根”,推动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深入推进课程思政,上好思政课,实施“大思政课”建设。健全完善党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构建高质量、有特色的党建工作体系。

4.加快构建思政工作体系。不断提升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实践育人、心理育人等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精准把握师生思想行为表现和成长发展轨迹,推动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协调发展。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密切关注舆情动态,加强课程教育教学管理,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建强统战工作格局,加强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引领。发挥好新联会、关工委作用。

5.深化推进“五育融合”模式。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全面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加强大学生学习支持中心建设,促进学生八项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深化劳动教育内涵,探索“劳动教育+”。丰富艺术教育平台,全面加强学风建设。探索实践心理健康广义课程,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加强学生社团党建、团建和导师配备,号召带领广大学生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大任的时代新人。积极探索学生增值性评价,进行起点评估、团队建设和框架设计,出台实施方案。

6.持续发挥“三位一体”作用。深化学生培养体系,融入时代新人培育工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持续探索“三圈三全十育人”实施路径,发挥多元主体在育人工作上的协同效应。分阶段分年级实施主题教育体系。加强对学情的调查分析,开展协同育人和理论研究,办好第二届学风节。加强专升本学生的教学和管理。加强学生骨干培育,开设“青马工程”课程,强化辅导员助理朋辈支持作用,落实专业导师的育人工作要求,加强教学和学生管理衔接。

7.拓展“三馆育人”辐射效应。围绕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进一步弘扬新时代雷锋精神,扩大先进典型案例宣传力度,打造三馆育人新模式,发挥示范校、共享基地定位功能。建成三馆全景网上展厅,制作三馆育人主题宣传视频。做好与新区教育局共建,突出针对性、有效性和实效性。

8.持续加强宣传思想工作。担负起宣传思想工作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守正创新,强化责任担当,抓好日常学习。围绕建桥品牌传播、招生宣传等命题,提高学校知名度,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深化内宣质量,加强信息报送审核,继续完善校园文化软硬环境设施和标志标识管理。

9.丰富衍生校园文化内涵。开展“喜迎二十大”、“建团100周年”等文化活动,提升师生艺术素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宣传弘扬冬奥精神,发展体育运动,倡导“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促进师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提升志愿活动服务品质。

10.管好网络媒体舆情信息。管好办好“三微一端”,优化二级网站设置和数量,全面调整职能部门网站和栏目后台架构,制定运行和发布规范,建立并落实信息发布三级审核,不发生网站信息管理不当而引发的重大舆情和责任事故;开展网站和信息管理人员的业务技术培训。

11.推进思政队伍品牌建设。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加快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覆盖面,积极探索实践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体系。按照“六要”标准,全面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教学科研能力建设。按照“保稳定、促培养、强素质、重储备”的基本思路,规范化选拔骨干辅导员,优化分级分类培养,进一步完善和推进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工作坊建设,形成“1+4”格局效应。持续做好民办高校辅导员研修基地品牌化创建工作,举办长三角民办高校学生工作论坛。

二、聚焦人才培养,稳步提升质量

12.抓好教学基础形态格局。以学校十四五规划人才培养分规划的任务引领,以《上海市属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补短板为抓手,制定全校迎接2025年上半年接受国家新一轮审核评估工作方案和推进计划。在确保教学运行与管理稳定的前提下,强化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结合课程思政,在提升生均课程门次数、课堂教学质量、毕业生X证书率、毕业设计质量、四级英语通过率等方面稳步推进,着力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进一步完善“核心素养+能力本位+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高质量人才通识教育体系。

13.加强教材建设和论文管理。认真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在做好教材选用等规范管理基础上,注重匹配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围绕深度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和实践,支持出版一批体现我校产教融合教学改革成果与特色的应用性教材,争取国家级十四五规划教材突破。全面加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管理,扎实落实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14.积极深化丰富内涵建设。做好一流课程和一流专业建设及申请,力争在国家级一流课程、一流专业申报上取得突破。持续关注专业认证建设,按类推进工程教育认证和新文科认证工作。加强****的规范管理,逐步扩大课程“教考分离”试点范围。积极组织教育教学改革,办好教学节。组织校内教学竞赛和推荐参加各级组织的教学竞赛。以赛促教,精心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学校教学竞争力。

15.推动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创新课堂教学形式载体,加快智慧教学建设步伐。通过信息化、数字化、平台化改造,把 AI、5G、VR 等技术嵌入教学改革过程中,将智慧学习场景应用与课堂教学革命相结合,重塑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新形态,打造智慧教学环境。规范落实实验室建设和日常安全管理;创新智慧教室建设及其教室和多媒体的管理;加强计算机课程的建设与设备资源共享和维护。

16.完善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引导和支持教师积极探索并不断推动线上教学、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模式改革进一步深化,提升在线课程比例,将FD-QM课程标准引入课程建设,强化教师针对各专业的能力目标,设计、实施考核评价改革,提升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挑战性,鼓励综合性、开放性大作业的研发以及结构性项目学习研发。

17.大力深化产教深度融合。做好“产教融合特色校”建设的顶层设计。拓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路径,充分发挥已经建成的产教融合基地在人才培养中作用,扩大基地在全校各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辐射面。依托临港新片区头部企业,积极开展课程共建。整合产业大学相关资源,加快师资联合培养,做好输入输出。依托产业大学与园区企业开拓更多特色项目班。组织提高毕业生技能水平的培训项目,稳妥推进“产教融合生态示范园”项目。加快资源、组织整合,推进上海市“数联智造产业学院”建设。修订企业特聘教授实施办法,形成产业教授、产业导师、产业讲师人才梯队。修订教师下企业践习实施办法,通过平台搭建、项目化申报、津贴补助、职称申报考核等方式推进教师下企业践习,提高践习成效。

18.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拓展招聘渠道,加强人才引进,建设一支师德优良、业务精干、结构合理、学生满意的师资队伍。从引进、培养、激励、服务四个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修订职称评审方案,做大做强教师队伍,优化实验实训人员队伍。加强优秀年轻干部人才发现识别和教育培养,加强和规范系主任队伍建设。狠抓师德师风建设和培训,完善监督反馈,出台教职工违纪失范行为处理实施办法。

19.有序促进科研能力提升。按照“探模式、建机制、谋突破”的工作思路,积极补齐短板、凸显学科优势、聚焦科研创新。促进各类科研项目及成果的突破与提升,强化全校科研氛围的营造。依照国家科研管理改革的要求,深化与完善相关科研政策文件与配套措施。持续推进对于教师科研能力的赋能培训,引导与促进教师开展多形式的科研合作,探索具有特色的科研合作模式,保障相关科研工作的有序顺利开展。

20.基本形成硕士独立培养能力。认真开展硕士联合培养工作,稳步有序拓展合作专业类别,全面总结现有合作,积极联系增设新的联合培养专业硕士学位点,扩大教师兼职招收硕士研究生数量。认真对照硕士单位和硕士点申报条件,做好整改提升,全力做好申请准备工作。

21.稳步推进对外交流合作。进一步强化外事归口管理,提高涉外服务和管理的水平。动态关注全球疫情发展,做好境外师生和受疫情影响暂无法出国学生的管理服务工作。继续推进合作院校到期续约工作,积极拓展本升硕项目落地,把握教育国际化发展形势,开拓在地化国际合作项目,稳步推进二级单位国际交流与对外合作。推动一批引进课程本土化教学,扩大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享受面。持续设计开发“全球素养”系列课程,提升国际合作人才培养层次。探索申报国际合作机构。

22.推进就业服务多元化。强化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联动,加强就业市场建设,做好线下暑期实习招聘会和春季线上云端招聘会,推广高端网络招聘活动。深入挖掘资源,拓展各专业校外就业实践基地。做好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引导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灵活就业,促进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完善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和就业数据库,增强低年级学生的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的力度。保持就业率和签约率高位稳定。

23.提高继续教育服务供给。强化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学历学位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的互动联动,开拓新的证书项目,加快构建服务社会、企业、政府,提供多元、多样的终身学习继续教育体系。规范发展校内培训,加强对非学历教育规范管理,加强校外教学点管理。主动对接社区教育办学网络建设。积极开展培训项目及课程资源推介,融入周边学习型城区建设。

24.积极拓展图书服务功能。把图书建设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为开展阅读推广和学科服务增添活力。持续加强内涵建设,加强图书馆意识形态工作,促进师生精神世界的丰富和成长,开展“走进图书馆”主题活动,提升师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办好十五届建桥读书节。

三、加快内部治理,科学规范管理

25.推进两级管理综合改革。以试点单位实践案例为基础,进一步完善并出台新一轮二级单位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支持试点学院开展全面试点工作,以点带面推动全校深化综合改革。完善和推进绩效奖金分配制度,激发学院办学和教师活力。进一步完善教师分类评价方案,修订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管理办法,与聘期考核结合,做好评聘分开准备工作。

26.深化学校内部治理。以学校章程修订为契机,深入探索和完善学校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坚持依法治校民主管理,对照修订后的学校章程,优化议事程序规则。加强职能部门间定期交流协商机制。重视督促检查,明确公文办理规矩,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促进行政人员业务能力提升,推进办公信息化工作提质增效。明确办学资料年度归档任务,筹建数字资料库,提升学校档案管理能力。做好第三轮集体合同的协商签订。

27.转变信息化服务管理理念。突出信息化服务保障基本教育教学的能力,积极融入全市教育数字化转型。着力从项目建设、计算资源、数据中心各方面提供优质可靠的信息化应用和服务,重点为学校教学管理系统建设、教学实训系统建设、智能网络学习平台建设提供支撑。重塑并规范信息化管理制度,优化项目管理和资源建设。提升网络管理水平和能级,保障网络信息安全。

28.全面推进大数据中心建设。革新数据中心定位功能,全面开展数据治理。加快教务系统改版调研选型、建立报表仓库、研发绩效考核管理系统。优化调整数据库方案,做好新数据中心平台搭建,启动编制数据标准,完善相关规范,搭建数据分析模型,完成人事数据学缘分析、抽取和推送。

29.科学调整财务制度。加强对资金计划管理,增加资金使用效率,严控资金审批制度。以新版财务信息化系统为抓手,提高经费使用和预算目标管理能力,促进财资透明实时可视。加强经费使用进度的监督和分析、内控与审计。完善学费的收费管理工作。全面、准确落实财务管理有关文件精神,注重程序合规、合理、高效、完整。加强制度建设,提升财务核算质量。落实勤俭节约,严肃财经纪律。

30.进一步规范资产管理。加强检测技术手段,重视固定资产使用效率评价和合理配置,建立统一的学校用房资源管理系统,深入挖掘提升用房效能,实现对各类房舍的效能分析和统筹利用。不断优化调整物资申购管理制度和流程。增强资产配置、日常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度,避免资源闲置浪费,提高固定资产的投入效益。

31.稳序实施基本建设工程。牢牢把握三期工程施工质量和进度管理,确保暑期竣工交付、年内完成竣工综合验收。推动四期工程建设,协调落实规划前置条件,争取上半年早落地、早开工,做好进度控制,年内结构封顶。推进高层建筑临空面防护设施设置。全力做好产教融合生态示范园工程项目规划和建设。

32.全面深化大安全观念。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坚决防止重大安全责任事件。健全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提升精准研判和预防预警能力。优化校园综合治理。加强学校反恐工作基础,有效抵御极端思想渗透和暴恐事件。加强线索分析、案情分析、安全教育,协调共同开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和校园贷、校园周边乱点等综合整治。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校园。持续排查化解疫情防控中的相关风险,服务保障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33.提高师生服务效率。改进和加强意见建议投诉和信访处理工作方法,继续开展“我为师生办实事”项目,以建好“一网”“一站”为抓手,聚焦分解细化落实各项服务措施,持续着力破解“老大难”和“急难愁盼”问题。规范开展校内培训,积极拓展继续教育。进一步完善后勤保卫服务标准,高标准完成南三餐厅的建设,推进绿色低碳校园建设。

34.切实维护师生权益。挖掘发挥教代会、学代会作用,办好“校长在线”和校领导接待日,发挥班级权益委员的作用,关注学生普遍性利益诉求,积极解决学生学习、生活、安全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有序引导学生参与校园治理。推进民主管理,深化校务公开。改善校园环境和后勤保障,提高师生校友满意度。

35.确保招生工作稳步有序。认真领会国家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合理调整各类别专业招生计划,积极应对选考科目模式调整,确保招生工作平稳,学生报到稳定。挖掘专业学科特色,协同做好招生宣传,转变工作思路,更好的服务考生,完成招生网及相关数据的更新维护。做好国际及港澳台学生招生录取工作。

36.做好校友会基金会工作。支持二级分会建设,提升服务专业化水平。继续做好项目跟踪服务,加强沟通回访,搭建捐助受助沟通平台。积极争取社会捐资助学,加强与优秀校友、企业家、社会基金会的联系。成立校友企业家协会,扩大捐赠意愿,推进外地校友分会建设。加强校友信息数据平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