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上海建桥学院2023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索取号:G0300202000-2023-1964发布时间:2023-02-28公开类别:主动公开发布者:陈少东浏览次数:277

沪建桥院办〔2023〕3号

各二级学院、部门:

现将《上海建桥学院2023年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年度卓越建桥计划实施要点、经费预算和实际情况,认真按照执行。

特此通知。


上海建桥学院

2023年2月28日

附件

上海建桥学院2023年工作要点

2023年学校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及学校“十四五”规划的指标任务,继续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高质量党的建设为引领,以“卓越建桥计划”为抓手,全面推进依法治校,促进深度产教融合和教育国际化,加快数字化转型,统筹学校改革、建设和发展,全面提升教学管理服务的学生满意度,加快学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顺时应势、抢抓机遇、做实内涵,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全力推动实现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切实加强党的领导,持续深化党建工作成效

1.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采取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宣讲报告会、专题辅导、专题读书班等形式,原汁原味学原文,扎扎实实悟原理,认真领悟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做出的新部署新要求。要完整准确全面学习领会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将其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教材,组织思政课教师分专题、成系列解读。结合各学科专业知识,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入专业教学。重点面向干部开展主题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切实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落实落地,真正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和工作成效。

2.继续推进党建“双创”工程。按照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申报预期成果要求,继续推进教育部党建“双创”工程的实施,着力在构建高质量的党建工作体系、推动成果转化上下功夫。加强硬件设施保障,创新工作运行机制,建好建强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加强对基层党建工作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和辐射应用。推进基层党的建设,适时完成党组织换届改选;加强专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推进“双带头人示范工作室”建设;立足“七个有力”,持续开展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做好党建示范引领,推动党建与学校事业发展深度融合。

3.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完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机制,压实主体责任,形成工作闭环。把围绕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构建高质量的党建工作体系、推进“一融双高”作为基层党建的重要任务抓实抓牢,弘扬先进,发挥示范导向作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改进机关作风,营造学校优良的育人环境、成才环境。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聚焦立德树人,通过“三馆两基地”等育人特色载体,搭建“三全育人”的新平台、构建“五育并举”的新体系,以学风建设为抓手,打造新时代学校“大思政”育人格局。召开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创新发展中心(民办高校)工作联盟会议,组织实施纪念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六十周年系列活动。探索“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对接做好“上海民办高校教师思政工作示范基地”建设。

4.持续加强宣传思想和文化工作。全面压紧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积极开展日常检查和巡察。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和风险隐患排查,持续提升工作水平,筑牢安全稳定防线,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完善舆情响应机制,有力维护学校正常秩序。加强各类新媒体平台的管理,积极推动校园文化融合发展。深化内宣质量,加强信息报送审核。策划系列新闻报道,拓展多种形式媒体融合,提升学校品牌形象。加强对教材建设的政治把关,完善教材选用的风险研判和安全保障机制。强化各类报告、研讨会、讲座、论坛事前审批和监管制度。

5.强化纪检统战工作。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正风肃纪工作要求,加强纪检监察职责素养,持续优化改进廉政风险措施,推进二级单位纪检工作;增强纪委监察工作实效,组织开展纪检监察专题学习培训,定期梳理廉政风险防控风险,全面提高监督执纪能力。加强部门间的联动作用,继续一体化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年底开展党建专项督查。加快统战工作制度化进程,加强对无党派人士的服务,完善统战工作制度和信息资料库。

6.加强工会和共青团工作。紧扣工会“四项”职能,靠前服务,开展民主管理建设、评优评先、帮困解忧、福利保障、关心慰问、“五必访”及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继续加强“教工之家”硬件建设,举办教代表提案工作培训,提高新一轮教代会提案质量和数量。完成新一届教代会(工代会)换届工作,办好“校长在线”和“校领导接待日”,加强师生沟通,深化民主管理,切实维护师生权益。加强团学工作和社团活动,支持、引导和规范学生社团发展,推动实现学生社团普遍建立团支部。

二、持续推进迎评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7.持续推进审核评估迎评建设。紧扣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主线,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强化“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落实,依据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方案和推进计划,有序推进审核评估“建设阶段”工作。针对统一必选项、类型必选项、特色任选项等指标体系及内涵,将各项工作做在前面,梳理现状,找出差距,查漏补缺,明确关键任务的时间节点与质量标准,及时整改完善,以评促建,加强年度建设工作进度检查,适时开展评建工作督察工作。

8.加强专业和专业群建设。围绕专业、课程和队伍要素,巩固加强15个已获批的市级一流本科专业的建设。分类有序推进专业认证工作。确保已申报认证专业顺利通过专业认证,培育2-4个文科专业参加新文科认证申报工作,推动工科专业的工程教育认证。做好专业达标评估,完成首批第三方专业达标评估,启动第二批专业达标评估工作。加快“四新”专业建设,推进交叉学科融合,试点建设5个微专业,出台相应配套制度,明确建设目标和规划。立足临港新片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育并申报3个新本科专业,优化专业群布局。

9.注重内涵建设和质量保障。做好校级内涵建设项目的培育和管理工作,为申报市级教改项目打好基础。加强课程建设,争取国家级一流课程申报有突破,上海市一流课程、重点课程、重点教改项目有新增。细化和修订2022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做好新增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全面梳理和细化通识课、素质拓展课及专升本专业课等新增课程的管理。聚焦“四新”和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建立教学层面的质量保障体系,加强质量保障机构及队伍建设,实现专职质量监控人员达标。办好第六届教学节。

10.深度推进产教城融合发展。聚焦服务临港新片区产教融合示范区核心区的国家战略,增强集成电路基地的产教融合功能,加快学校产教融合示范园区建设,推进智能制造创新中心的升级改造,优化教育部产教融合创新基地项目,完成“数联智造”和“集成电路”市级重点产业学院建设年度目标,强化现代产业学院引领教改的质量,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提升学生实践学习的获得感。完善和规范产教融合政策体系,制定《关于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工作的指导意见》。推进校院两级产教融合平台建设,申报市级(含临港新片区)产教融合示范平台(项目),组织开展院级产教融合平台(项目)评选。校外实践基地数同比增长15%。

11.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统筹全校“双创”教育资源,推进“市级创新创业学院”的建设工作。新开设一批创新创业课程,实现创新创业课程全覆盖。完善“院(系)-校级-市级-国家级”四级竞赛体系。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组织参加“互联网+”“挑战杯”“汇创青春”“星光计划”“上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成果展”等各类创新创业赛事,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加强指导和训练,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提升学生在重点赛事中的比赛成绩。

三、创新学生管理模式,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12.促进学生工作提能增效。加强学生理想信念和品德修养教育。精心组织学生系列教育实践活动,推动校园文化和德育发展提质增效。立足“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发展规划,聚焦“三位一体”合力育人体系走深走实,强化专业导师作用发挥,鼓励优秀的青年教师参与学生工作。着力提升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持续推进星级辅导员评聘制度,发挥优秀辅导员和骨干辅导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依托辅导员专业化工作坊建设,推动辅导员岗位专业化发展。办好、用好上海市民办高校辅导员发展中心平台,提升辅导员学生工作能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课程建设,提升危机干预水平和风险研判预防能力,加快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建设。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关心关怀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及经济困难、学业困难等重点学生群体的发展。抓好新生军事教育与训练。加强学生网络思政工作经费投入。探索构建学生成长增值性评价体系。

13.持续加强学风建设。教育引导学生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常态化推进学习支持中心建设工作,加强学生助教团队培育。举办“助力考研”、读书交流分享会、“一院一品”学风建设特色项目评选、第三届“学风节”等活动;开展学风建设大讨论和大调研,引导二级学院学风建设特色化发展。强化典型宣传和引导,利用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加强优秀学生事迹报道;立足“三位一体”,强化 “专业导师”作用,树立“优秀专业导师”典型。

14.打造劳动育人特色品牌。推动劳动教育数字化转型,集成若干系列优质在线课程,实现教学资源高效利用。探索以劳动教育基地为依托的“1+N”个实践基地为虚拟实验室,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劳动成果直观呈现的方式增强劳动育人效果,使学生能够体验采收并品尝到自己的劳动成果。立足临港新片区,扩大校本教材的辐射面,推动大中小幼劳动教育一体化平台建设。

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15.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对照专业建设发展需求、申硕指标及审核评估指标要求,聚焦重点,优化结构,推进高层次人才建设,重点引进博士学历、学科带头人、高级职称、有企业工作背景的骨干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数比上一年增长不低于10%。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双师型”专任教师比重。加强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落实《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实施意见》,分层次、多样化组织干部培训,提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履职能力,举办第四期中青班。加强干部梯队建设,完善二级单位助理岗配备。助推教师专业化发展,出台《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办法》,搭建骨干教师培养成长平台,规划中青年教师成长路径,引导和激励教师专业化发展。

16.推进教师分类评价改革。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部署要求,完善教师分类评价方案,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突出人才培养实绩,引导树立科研评价的质量和贡献导向,修订《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办法》等文件。深入推进教师评价改革,完善教师工作量核定标准,优化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充分激发教师队伍创造力,强化教书育人职责使命,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产学研用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鼓励教师到业界实践、挂职和承担产学研课题。深化两级管理综合改革,激发二级学院办学活力,探索完善教学工作量包干制,优化二级单位考核办法,修订完成《二级单位考核方案》,促进差异化评价体系建设,在试点单位和试点项目实践的基础上,推进二级学院综合改革。

五、提升科学研究能力,激发创新发展活力

17.持续做好硕士学位授权条件建设。依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学位授权单位和学位点申报的基本条件,提升和改进学位授权单位和学位授权点对应的数量指标。关注新一轮学位授权审核动态和政策,加大各类资源保障,加强评估与分析,细化和完善支撑材料。继续深化硕士联合培养工作,优化学校、二级学院、委培机构间的合作机制与流程,进一步拓展专业类别,实现文理均衡发展,提升培养质量,增强独立培养能力。

18.激励和引导科研能力提升。以“组织化、聚资源、促活力”为科研工作主线,结合教师分类管理改革,激发教师参与科研的热情,促进各类科研项目申报及成果产出有新突破。充分发挥科研奖励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优化科研成果结构,实现各类成果的均衡发展。积极拓展不同类型的课题申报渠道,强化纵向课题的申报支持。组织开展课题申报指导讲座,增强教师科研能力;依托博士联合会平台,充分发挥校内高层次人才作用,积极开展博士联合会活动,探索建立博士人才库。鼓励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积极开展国内、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提升教师学术研究能力与研究水平。鼓励教师把科研项目与学生学科竞赛和科创项目相结合,推动深化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六、深化对外交流合作,积极推进教育对外开放

19.推进深度国际化办学。提高涉外服务和管理水平,深化对外交流与合作,深化国际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国际教育学院办学效益;以落地新的本升硕项目为抓手,有重点分层次推进国际合作项目落地,新增2-3个本升硕项目。鼓励二级学院合规开展师生双向交流、合作科研等多样的对外交流活动,大力推进双向留学。继续做好引进课程本土化工作,发挥外溢效应,扩大受益面。引入海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理念,不断提升师生国际视野和全球素养。推动全球素养系列课程纳入素质教育体系。办好面向国际学生的暑期中国围棋班。

七、有序做好招生工作,多措并举促进学生就业

20.平稳有序做好招生工作。全面掌握各地高考综合改革政策精神,认真开展生源分析,科学编制招生计划,认真做好各类招生工作。挖掘专业学科特色,精心做好招生宣传。探索招生工作新局面新思路,形成招生工作合力。谋划并做好新增专业招生的准备工作,做好国际及港澳台学生招生录取工作,不断提高新生综合报到率和新生一志愿满足率。

21.多措并举紧抓就业落实。提早谋划,靠前工作,把促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落实落细就业指导工作,优化服务、精准帮扶,积极拓展优质就业资源,全力促进毕业生及时就业、更好就业,兜牢民生底线。发挥好校企合作单位、校外就业实践基地和毕业校友等群体的作用,做好牵线搭桥,增加小而精的招聘会,鼓励各二级学院举办宣讲会、参加校外招聘会。加强思想引领,引导毕业生优化择业观、就业观。落实就业目标责任制,层层压实就业责任,做实做细“一生一策”就业台账,保障学生的就业权益,保持就业率和签约率高位稳定。从毕业生、用人单位角度,继续做好毕业生就业结果的跟踪分析。

八、增强服务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学生满意度

22.开展满意度“90”专项行动。制定实施《全面提升教学管理服务的学生满意度行动方案》,多措并举、全员参与,提高教育管理和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师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开展在校生、用人单位、教师教学体验等方面的满意度调查。确保师生对图书馆、后勤服务满意度不低于90%,毕业生半年后调查对学校总体满意率达到90%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八项核心素养的满意度达到90%以上;在校生对教学满意度90%以上。

23.推进服务型行政机关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校,提升全员法制意识,积极参与“全国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工作和学宪法活动。深化做好“我为师生办实事”实践项目的有效落地,促进师生服务提质增效。围绕“一站式服务”课题,提升师生办事的便捷度。创新信访工作机制,建设和优化师生意见处理平台,提升校内平台解决问题的能力。聚焦学校重点难点任务及师生的“急难愁盼”问题,强化重点领域工作执行的督促检查。

24.加强信息化和大数据支撑力度。加强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推动信息化建设对学校治理体系发挥更大的支撑作用。提高校园网站更新升级和信息安全保护,实现校园主页与各子网站融合建设。全面推广使用企业微信和工作台,建设“云中建桥”,推动OA系统、教务系统、后勤系统、缴费大厅、工作台APP和在线教学平台、在线考试平台等系统的开发换代。提高校园新无线网络信号覆盖率及稳定性。完善数据分析和数据处理系统,建立校级行业数据标准1.0,编制教育数据年报,开展数据仓库、数据报表、数据展示大屏建设,实现数据处理的可视化及工具化,落实数字化转型试点任务,推进“智慧校园”建设。

25.稳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四期工程学院楼、人才中心项目建设,按期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开展北区学生公寓智能化升级改造,完成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智慧教育控制中台、图书馆朗读亭、智慧教室和年度实验室立项项目等重点项目配套改造。尽快完成校园规划调规工作,为学校事业发展预留空间;配合属地政府部门做好学校南侧绿地公园的开发建设,优化校园周边综合治理和校园环境。

26.提升资产财务管理效能。继续规范和优化资产、财务管理系统及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体验。加强固定资产日常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加快报废固定资产的处置效率;完善固定资产使用效率考核体系,提升学校资源使用效率。创新采购模式,扩充供应商名录,建立供应商进入和退出名单动态更新机制,提升供应商服务保障能力。以财务信息化系统为抓手,提高经费使用和预算目标管理能力,促进财资管理透明化、实时化、精准化。构建教育教学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健全内部审计机制,成立审计专职部门。

27.加强图书资源供给和保障。加强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扩充新办学科文献资源,积极开展特色资源建设,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馆藏体系。推进“新生阅读计划”,办好第十六届建桥读书节。建立“流动随心书架”,精准满足用户需求,引导和方便学生借阅。加大图书采购力度,新增纸质、电子图书各不少于4.8万册。加强智慧图书馆建设,整合和优化馆内各类数据资源,推动实现数据实时动态展示。

28.统筹抓好常态化卫生防疫工作。围绕“保健康、防重症”要求,按照《学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工作方案》及操作指南,稳妥有序落实“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控阶段下疫情防控各项举措,加强与属地政府部门沟通,完善校内“健康驿站”运行机制,保障人力和资源供给,强化突发事件应变和日常健康管理措施,及时掌握师生健康状况,确保校园安全和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最大程度保护师生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29.做好校友会和基金会工作。完善校友会组织建设,积极宣传开拓丰富校友捐赠项目,筹备建立广州、上海等区域分会。加强宣传平台的建设和宣传工作创新,编制《建桥校友》电子期刊,加强优秀校友事迹宣传。开展校友亲子活动及其它户外项目,精心组织好校友联谊活动

30.开展“十四五”规划中期检查。明确“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工作责任,年中适时开展“十四五”规划中期检查,加强对数据的分析、利用、考核、评估,深入调研“十四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和关键指标具体执行情况与实际成效,根据现状和目标对发展指标进行适当调整,有步骤地组织和推进下阶段的规划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