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教代会暨第五届工代会第一次会议校长工作报告(朱瑞庭)

2023-04-28742索取号:G0300111002-2023-1275

顺时应势  抢抓机遇  做实内涵  追求卓越

全力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在第四届教代会暨第五届工代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报告

2023426日)

朱 瑞 庭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校领导班子,向大会作报告。因受疫情影响,上一次教代会延至202212月召开,会上已将2022年主要工作作了报告,现简要回顾去年工作,重点报告2023年工作,请予审议。

一、2022年学校主要工作

2022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上半年我们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抗击疫情保卫战,下半年我们党胜利召开了二十大。这期间,我们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在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关心指导下,董事会和学校领导班子紧紧依靠全体师生员工,上下齐心,通力合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高质量发展主线,对标临港新片区国家战略和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要求,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大力推进学校十四五期间发展规划蓬勃发展,深入探索实施产教城深度融合,加快推进建设全国一流民办大学,在全体建桥人的团结努力和不懈奋斗下,我们继续保持着健康稳定的发展态势,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

一是党建思政工作成效显著。全校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开展“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教育实践活动,分别成立教师、学生理论宣讲团,做到师生理论宣讲全覆盖。加强培养与教育管理,全年发展党员359名,党员的培养和发展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做好7+3组织生活安排,提高三会一课质量,有效开展党建巡察。加强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建设,获批设立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是全国获批的4所民办高校之一。积极推进标杆、样板组织,顺利通过高校党组织攀登计划验收,学校党委、信息技术学院党委、机电学院机械电子系教工党支部分别获评上海党建工作特色高校”“上海党建工作标杆院系”“上海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学校获评“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殊荣,“一融双高”建设持续深化,党建和思政工作成效显著。

二是内涵建设持续深化。2022年,学校对接临港新片区产业布局,继续优化专业结构,新增了“智能制造工程”本科专业。学校29个本科专业、5个专科专业顺利通过上海市职业技能评价申报评估,学校相关专业学生毕业时可直接申报对应职业资格认证。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新闻学、物联网工程、视觉传达设计等9个专业新入选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项目获批教育部产教合作协同育人项目。8门课程获2022年上海高校市级重点课程建设立项;9门课程和5个教学团队入选上海市级思政示范项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网络安全技术》等5门在线课程入选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2022年获得市级教学成果奖3项。

三是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强化。学校持续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围绕“十四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以建设一支师德优良、业务精干、结构合理、学生满意的师资队伍为目标,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通过《2022年教职工增资方案》,修订《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实施办法》《教职工师德考核管理办法》等内控文件,通过引进、培养、稳定,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激发教师活力,为学校加强内涵建设实现新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全年新进教职工共127人。晋升高级职称14人、中级30人,新申报高级职称16人、中级50人。注重师德师风建设,组织全体专职教职工、兼职教师签订《师德承诺书》,铭记师德承诺;制定并经教代会审议通过《教职工违纪处分暂行办法》。作为上海民办高校辅导员研修基地完成四场专题培训,有来自长三角23所高校共计208人次参加培训。

四是各类比赛喜获丰收。20多名教师获得市级及以上奖项,其中在第五届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我校教师分别获人文科学组、自然科学基础学科组三等奖。做实创新创业学院,提高学生参与各级学科竞赛的能力和获奖等级成效明显,各类体育竞赛、创新创业大赛、教学技能竞赛取得明显突破。全年学生参加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珠宝行业大赛、上图杯”“汇创青春”“互联网+”“TI10场各级各类比赛,共获得3项国际级奖项,98项国家级奖项,110项市级奖项。在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斩获一等奖两项。

五是科研能力稳步提升。全校教职工年内发表高质量论文219篇,其中核心期刊86篇,出版专著4部,获实用新型专利20项,外观设计专利18项,发明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4项,总立项经费469.18万元。持续加强专业硕士学位点培育,依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学位授权单位和学位点申报的基本条件,提升和改进学位授权单位和学位授权点对应的数量指标。2022年与东华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毕业10人,尚有联合培养研究生在校生18名,我校教师担任兼职硕士生导师共12人。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工作持续深化,进一步增强了我校独立培养硕士研究生的能力。

六是招生就业稳定向好。2022年,学校计划招生(含春招、专升本)总数8555人,实际报到7961人,总报到率为93.1%。目前全日制在校生已逾2.4万人,其中本科生占比90%,学校办学规模达到历史新高。学生就业率高位稳定,全校上下同心,努力将疫情对就业的影响降到最低,通过访企拓岗活动,大力拓展就业渠道,全力推进毕业生就业,2022届毕业生毕业总人数为6088人,较上一届增加870人。2022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8.85%,签约率88.45%,就业保持高位稳定。应届毕业生考取国内研究生92人,出国留学224人。专科应届毕业生考取专升本410人,升学率达47.6%,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五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努力克服疫情影响,保障工程建设质量,加快工程进度,年内顺利完成了第三期2幢学生公寓、1幢学院楼的基建工程并投入使用,办学条件进一步优化,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学院等单位顺利整体搬迁至新楼。加强房舍统筹管理,开展资产使用效率评估,优化实验实训场地布局,提升房产和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完成维修、装修改建工程30余项,持续改善工作环境。稳步推进第四期工程学院楼、人才中心楼的规划报批建设,承建单位已驻场着手施工。

六是统筹做好疫情防控。面对严峻复杂的疫情,学校始终坚持把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千方百计保障师生的安全和健康。在疫情防控期间,我们始终坚持疫情防控不松懈、教学科研不停步、学校建设不放松,全力做好了疫情防控各项工作,为年底国家疫情防控逐步开放、恢复常态作出了建桥贡献。在疫情防控“保卫战”“攻坚战”最艰难时期,学校各级党组织靠前指挥、全体党员冲锋在前,成立了15个工作专班,落实物资保障,广大党员教师踊跃参与校园值守和社区志愿者活动,校园整体平稳有序,共有177人获得表彰。

七是教职工获得感得到提升。我们深知,学校事业发展紧紧依靠全体教职工,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应得到充分的尊重和维护。学校重视保障教职工权益,学校党政班子积极沟通,在学校董事会的大力支持下,2022年起足额缴纳教职工社保,积极解决教职工的“后顾之忧”;在疫情影响且社会经济波动下行的大环境下,我们仍坚持给教职工增加工资福利,且增资幅度保持较大增长。学校建立并执行集体协商制度,经过多轮民主协商,并经教代会无记名投票通过,顺利完成第三轮《集体合同》的签订,集体合同中把企业年金、增加工资、疗休养、体检费等事项固化、优化,保障了教职工的权益,学校通过多种举措,教职工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学校发展的凝聚力不断增强。

各位代表,在过去的一年里,学校工作取得的各项成绩离不开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全体建桥人在学校干事创业发展历程中又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此,也借此机会,我代表学校党政班子,向全体师生员工表示最衷心的感谢。谢谢你们。

二、学校工作存在的不足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工作中存在很多不足,主要是:

一是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够完善,质量不够高,特色不够鲜明,高水平高质量的标志性成果还不多。

二是师资队伍数量结构质量差距明显。教师数量与日益增长的学生规模矛盾较为突出,教学水平与日新月异快速变化发展的时代需求差距较为明显,干部队伍素质能力与学校快速发展还不相适应。特别是高层次、高学历、高水平“三高”人才较为缺乏。

三是二级学院办学活力还不够。两级管理综合改革有待持续深化,内部治理体系还需完善,治理能力还需提升,办学活力有待提升,风险防范体系还需加强。

针对存在的不足,2023年,学校工作要根据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原则,继续加大力度,花大力气,发挥优势,补足短板,群策群力,共谋高质量发展。

三、2023年学校工作设想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关键之年,也是开展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迎评重要建设之年。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历史方位,我们必须充分认清形势、把握大势,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不断增强“识势”之明、提高“布局”之能、掌握“干事”之道。2023年,学校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把握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的新部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及学校十四五规划的指标任务,继续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高质量党的建设为引领,以卓越建桥计划为抓手,全面推进依法治校,促进深度产教融合和教育国际化,加快数字化转型,统筹学校改革、建设和发展,全面提升教学管理服务的学生满意度,加快学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顺时应势、抢抓机遇、做实内涵,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全力推动实现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重点要做好以下八方面工作:

第一,切实加强党的领导,持续深化党建工作成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

我们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首要政治任务,认真领悟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做出的新部署新要求。自觉做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积极投身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活动中,扎实开展理论学习、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和认真进行自我检视。学校采取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宣讲报告会、专题辅导、专题读书班等形式,原汁原味学原文,扎扎实实悟原理。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学习领会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将其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教材,组织思政课教师分专题、成系列解读。结合各学科专业知识,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入专业教学。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切实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落实落地,真正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和工作成效。

——继续推进党建双创工程。

我们要按照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申报预期成果要求,继续推进教育部党建双创工程的实施,着力在构建高质量的党建工作体系、推动成果转化上下功夫。加强硬件设施保障,创新工作运行机制,建好建强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加强对基层党建工作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和辐射应用。推进基层党的建设,适时完成党组织换届改选;加强专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推进双带头人示范工作室建设;立足七个有力,持续开展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做好党建示范引领,推动党建与学校事业发展深度融合。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我们要完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机制,压实主体责任,形成工作闭环。把围绕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构建高质量的党建工作体系、推进一融双高作为基层党建的重要任务抓实抓牢,弘扬先进,发挥示范导向作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改进机关作风,营造学校优良的育人环境、成才环境。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聚焦立德树人,通过三馆两基地等育人特色载体,搭建三全育人的新平台、构建五育并举的新体系,以学风建设为抓手,打造新时代学校大思政育人格局。召开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创新发展中心(民办高校)工作联盟会议,组织实施纪念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六十周年系列活动。探索“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对接做好“上海民办高校教师思政工作示范基地”建设。

第二,持续推进迎评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持续推进审核评估迎评建设。

我们要紧扣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主线,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强化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落实,依据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方案和推进计划,有序推进审核评估建设阶段工作。针对统一必选项、类型必选项、特色任选项等指标体系及内涵,将各项工作做在前面,梳理现状,找出差距,查漏补缺,明确关键任务的时间节点与质量标准,及时整改完善,以评促建,加强年度建设工作进度检查,适时开展评建督察工作。

——加强专业和专业群建设。

我们要围绕专业、课程和队伍要素,巩固加强15个已获批的市级一流本科专业的建设。分类有序推进专业认证工作。确保已申报认证专业顺利通过专业认证,培育2-4个文科专业参加新文科认证申报工作,推动工科专业的工程教育认证。做好专业达标评估,完成首批第三方专业达标评估,启动第二批专业达标评估工作。加快四新专业建设,推进交叉学科融合,试点建设5个微专业,出台相应配套制度,明确建设目标和规划。立足临港新片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育并申报3个新本科专业,优化专业群布局。

——注重内涵建设和质量保障。

我们要做好校级内涵建设项目的培育和管理工作,为申报市级教改项目打好基础。加强课程建设,争取国家级一流课程申报有突破,上海市一流课程、重点课程、重点教改项目有新增。细化和修订2022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做好新增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全面梳理和细化通识课、素质拓展课及专升本专业课等新增课程的管理。聚焦四新和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建立教学层面的质量保障体系,加强质量保障机构及队伍建设,实现专职质量监控人员达标。办好第六届教学节。

——深度推进产教城融合发展。

我们要聚焦服务临港新片区产教融合示范区核心区的国家战略,增强集成电路基地的产教融合功能,加快学校产教融合示范园区建设,推进智能制造创新中心的升级改造,优化教育部产教融合创新基地项目,完成数联智造集成电路市级重点产业学院建设年度目标,强化现代产业学院引领教改的质量,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提升学生实践学习的获得感。完善和规范产教融合政策体系,制定《关于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工作的指导意见》。推进校院两级产教融合平台建设,申报市级产教融合示范平台,组织开展院级产教融合项目评选。校外实践基地数同比增长15%

——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我们要统筹全校双创教育资源,推进市级创新创业学院的建设工作。新开设一批创新创业课程,实现创新创业课程全覆盖。完善院(系)-校级-市级-国家级四级竞赛体系。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组织参加互联网+”“挑战杯”“汇创青春”“星光计划”“上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成果展等各类创新创业赛事,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加强指导和训练,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提升学生在重点赛事中的比赛成绩。

第三,创新学生管理模式,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促进学生工作提能增效。

我们要加强学生理想信念和品德修养教育。精心组织学生系列教育实践活动,推动校园文化和德育发展提质增效。立足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发展规划,聚焦三位一体合力育人体系走深走实,强化专业导师作用发挥,鼓励优秀的青年教师参与学生工作。着力提升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持续推进星级辅导员评聘制度,发挥优秀辅导员和骨干辅导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依托辅导员专业化工作坊建设,推动辅导员岗位专业化发展。办好、用好上海市民办高校辅导员发展中心平台,提升辅导员学生工作能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课程建设,提升危机干预水平和风险研判预防能力,加快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建设。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关心关怀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及经济困难、学业困难等重点学生群体的发展。加强学生网络思政工作经费投入。探索构建学生成长增值性评价体系。

——持续加强学风建设。

我们要教育引导学生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常态化推进学习支持中心建设工作,加强学生助教团队培育。举办助力考研、读书交流分享会、一院一品学风建设特色项目评选、第三届学风节等活动;开展学风建设大讨论和大调研,引导二级学院学风建设特色化发展。强化典型宣传和引导,利用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加强优秀学生事迹报道;立足三位一体,强化专业导师作用,树立优秀专业导师典型。

——打造劳动育人特色品牌。

我们要推动劳动教育数字化转型,集成若干系列优质在线课程,实现教学资源高效利用。探索以劳动教育基地为依托的1+N个实践基地为虚拟实验室,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劳动成果直观呈现的方式增强劳动育人效果,使学生能够体验采收并品尝到自己的劳动成果。立足临港新片区,扩大校本教材的辐射面,推动大中小幼劳动教育一体化平台建设。

第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我们要持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对照专业建设发展需求、申硕指标及审核评估指标要求,聚焦重点,优化结构,推进高层次人才建设,重点引进博士学历、学科带头人、高级职称、有企业工作背景的骨干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数比上一年增长不低于10%。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双师型专任教师比重。加强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落实《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实施意见》,分层次、多样化组织干部培训,提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履职能力,举办第四期中青班。加强干部梯队建设,完善二级单位助理岗配备,积极发挥好领导干部“头雁效应”。助推教师专业化发展,出台《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办法》,搭建骨干教师培养成长平台,规划中青年教师成长路径,引导和激励教师专业化发展。

——推进教师分类评价改革。

我们要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部署要求,完善教师分类评价方案,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突出人才培养实绩,引导树立科研评价的质量和贡献导向,修订《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办法》等文件。深入推进教师评价改革,完善教师工作量核定标准,优化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充分激发教师队伍创造力,强化教书育人职责使命,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产学研用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鼓励教师到业界实践、挂职和承担产学研课题。深化两级管理综合改革,激发二级学院办学活力,探索完善教学工作量包干制,优化二级单位考核办法,修订完成《二级单位考核方案》,促进差异化评价体系建设,在试点单位和试点项目实践的基础上,推进二级学院综合改革。

第五,提升科学研究能力,激发创新发展活力

——持续做好硕士学位授权条件建设。

我们要依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学位授权单位和学位点申报的基本条件,提升和改进学位授权单位和学位授权点对应的数量指标。关注新一轮学位授权审核动态和政策,加大各类资源保障,加强评估与分析,细化和完善支撑材料。继续深化硕士联合培养工作,优化学校、二级学院、委培机构间的合作机制与流程,进一步拓展专业类别,实现文理均衡发展,提升培养质量,增强独立培养能力。

——激励和引导科研能力提升。

我们要以组织化、聚资源、促活力为科研工作主线,结合教师分类管理改革,激发教师参与科研的热情,促进各类科研项目申报及成果产出有新突破。充分发挥科研奖励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优化科研成果结构,实现各类成果的均衡发展。积极拓展不同类型的课题申报渠道,强化纵向课题的申报支持。组织开展课题申报指导讲座,增强教师科研能力;依托博士联合会平台,充分发挥校内高层次人才作用,积极开展博士联合会活动,探索建立博士人才库。鼓励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积极开展国内、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提升教师学术研究能力与研究水平。鼓励教师把科研项目与学生学科竞赛和科创项目相结合,推动深化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第六,深化对外交流合作,积极推进教育对外开放

——推进深度国际化办学。

我们要提高涉外服务和管理水平,深化对外交流与合作,深化国际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国际教育学院办学效益;以落地新的本升硕项目为抓手,有重点分层次推进国际合作项目落地,新增2-3个本升硕项目。鼓励二级学院合规开展师生双向交流、合作科研等多样的对外交流活动,大力推进双向留学。继续做好引进课程本土化工作,发挥外溢效应,扩大受益面。引入海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理念,不断提升师生国际视野和全球素养。推动全球素养系列课程纳入素质教育体系。办好面向国际学生的暑期中国围棋班。

第七,有序做好招生工作,多措并举促进学生就业

——平稳有序做好招生工作。

我们要全面掌握各地高考综合改革政策精神,认真开展生源分析,科学编制招生计划,认真做好各类招生工作。挖掘专业学科特色,精心做好招生宣传。探索招生工作新局面新思路,形成招生工作合力。谋划并做好新增专业招生的准备工作,做好国际及港澳台学生招生录取工作,不断提高新生综合报到率和新生一志愿满足率。

——多措并举紧抓就业落实。

我们要提早谋划,靠前工作,把促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落实落细就业指导工作,优化服务、精准帮扶,积极拓展优质就业资源,全力促进毕业生及时就业、更好就业,兜牢民生底线。发挥好校企合作单位、校外就业实践基地和毕业校友等群体的作用,做好牵线搭桥,增加小而精的招聘会,鼓励各二级学院举办宣讲会、参加校外招聘会。加强思想引领,引导毕业生优化择业观、就业观。落实就业目标责任制,层层压实就业责任,做实做细一生一策就业台账,保障学生的就业权益,保持就业率和签约率高位稳定。从毕业生、用人单位角度,继续做好毕业生就业结果的跟踪分析。

第八,增强服务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学生满意度

——开展满意度90专项行动。

我们要制定实施《全面提升教学管理服务的学生满意度行动方案》,多措并举、全员参与,提高教育管理和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师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开展在校生、用人单位、教师教学体验等方面的满意度调查。确保师生对图书馆、后勤服务满意度不低于90%,毕业生半年后调查对学校总体满意率达到90%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八项核心素养的满意度达到90%以上;在校生对教学满意度90%以上。

——推进服务型行政机关建设。

我们要全面推进依法治校,提升全员法制意识,积极关注和参与全国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工作,认真开展学宪法活动。深化做好我为师生办实事实践项目的有效落地,促进师生服务提质增效。围绕一站式服务课题,提升师生办事的便捷度,积极探索建设师生一站式服务中心。创新信访工作机制,建设和优化师生意见处理平台,提升校内平台解决问题的能力。聚焦学校重点难点任务及师生的急难愁盼问题,强化重点领域工作执行的督促检查。

——加强信息化和大数据支撑力度。

我们要加强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推动信息化建设对学校治理体系发挥更大的支撑作用。提高校园网站更新升级和信息安全保护,实现校园主页与各子网站融合建设。全面推广使用企业微信和工作台,建设云中建桥,推动OA系统、教务系统、后勤系统、缴费大厅、工作台APP和在线教学平台、在线考试平台等系统的开发换代。提高校园新无线网络信号覆盖率及稳定性。完善数据分析和数据处理系统,建立校级行业数据标准1.0,编制教育数据年报,开展数据仓库、数据报表、数据展示大屏建设,实现数据处理的可视化及工具化,落实数字化转型试点任务,推进“智慧校园”建设。

——稳步推进校园基础设施建设。

我们要加快推进第四期工程项目建设,高效、保质推动学院楼、人才中心建设,按期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开展北区学生公寓智能化升级改造,完成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智慧教育控制中台、图书馆朗读亭、智慧教室和年度实验室立项项目等重点项目配套改造。尽快完成校园规划调规工作,为学校事业发展预留空间;配合属地政府部门做好学校南侧绿地公园的开发建设,优化校园周边综合治理和校园环境。

——开展十四五规划中期检查。

我们要对各单位落实“十四五”发展规划情况进行中期检查,按照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工作要求,来一场实打实的“期中考试”。通过中期检查,加强对数据的分析、利用、考核、评估,全面直观地梳理“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和关键指标具体执行情况与实际成效,根据现状和目标对发展指标进行适当调整,有步骤地组织和推进下阶段的规划实施。

各位代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党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科学认识全球发展大势、深刻洞察世界格局变化而作出的重大判断。我们的高等教育也同样面临全新的形势,外部环境发展变化很大,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是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大众化阶段,随着出生人口的下降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我们要提前研判形势,未雨绸缪,优化专业设置,提升办学质量,瞄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坚持应用技术型办学定位不动摇。

二是学校办学不能局限于校内,要“开门”办学,“开放”办学,“走出去”办学,各级干部和教师要走进行业企业,了解国情、市情和临港新片区的情况。深刻把握高校产教城深度融合发展的长久趋势,立足临港,服务临港,成就临港、成就自我,各二级学院、各部门要主动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联系,积极对接联络、想尽一切办法,发掘合作资源。

三是教育分类评价改革持续推进。我们要解放思想,抓住机遇,优化人才选拔标准,大力引进一批6070后退休专家、教授,充实学校人才队伍。

各位代表,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新的一年里,我们既要登高望远,更要脚踏实地,要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希望全体师生员工继续保持建桥人开拓进取,努力奉献的创业精神,在董事会领导和学校党政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团结协作,求真务实,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和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心,扎实推进学校各项重点工作,全面提升办学实力、激发办学活力,提升办学影响力,全力推动实现建桥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谢谢大家。


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