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声 | 上海建桥学院暖心助力:贵州学子王文浩扬逆境逐梦,上海求学路铺满希望

2024-08-30316索取号:


新声澎湃,未来已来。“新声”代表着新生们的独特声音和新鲜力量,它不仅是校园文化的新鲜血液,更是时代发展的有力脉搏。“新声”系列,记录新生们的成长轨迹,展现他们的青春风采,让我们一起倾听“新声”,感受新生力量。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强劲推动下,上海与贵州携手共进,正不断绘制出一幅幅教育扶贫的美丽画卷。


近日,来自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市的王文浩扬同学,以其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知识的无限渴望,成为了这一合作成果中的一颗幸运之星。


作为上海建桥学院2024级新生,他的求学之路充满了挑战与希望,学校的及时关爱与帮助,更是为他的梦想插上了翅膀。新学期开学之际,王文浩扬即将踏上这片他梦寐以求的土地,开启他人生的新篇章。


逆境中的觉醒与成长


时间回溯至2022年底,当时刚进入高三的王文浩扬同学,陷入了对学习的迷惘,有点读不下去了。“上海这座城市强烈地吸引着我,我想到上海看看它长啥样。” 王文浩扬说。


他不顾家人反对,怀揣着对上海的无限憧憬,凭着借来的1000元钱,踏上了前往这座国际大都市的征途。然而,现实远比梦想骨感,“仅车票就花掉700多元,到上海时已身无分文,期间差点饿死在上海。”王文浩扬自嘲地说。


他在上海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大半年时间里,面对生活的重压,他在饭店打工、送快递、做服务员……每一份工作都让他深刻体会到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有次在安装窗帘时,那位带他的师傅说他“什么都不会,除了吃得多”,那种被人看不起的滋味,让他刻苦铭心。正是这些经历,王文浩扬意识到,唯有通过读书,才能真正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下定决心离开上海回到了老家。


复读路上的坚持与突破


带着这份坚定的决心,王文浩扬回到了家乡。他鼓起勇气告诉父母“想读书”,父母又给他联系了复读的学校。“今天到学校里了,来到原来想逃离、害怕,现在期待向往的地方。”王文浩扬在日记里记录下了这重要的一天。


面对久违的书本和紧张的学习氛围,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我一定要考上大学!”他一遍遍地在心里给自己加油,也为自己立下目标——“我要去上海!”


“在复读期间吃了许多苦,因为很长时间没有学习了,又没能赶上学校的三轮复习,刚开始感觉很吃力,听不懂。压力非常大,经常夜里两三点钟都睡不着,早上六点多就要起床参加学校的早读。” 王文浩扬说,但正是这些压力,激发了他前所未有的学习动力,“我想跨过一座座山,我不能躲在阴暗的角落里。”


从最初的吃力到逐渐跟上节奏,他用汗水和浇灌着希望之花,也用实际行动翻过了挡在他面前的山,最终收获了超出预期的优异成绩,成功叩响了上海建桥学院的大门。


自立自强的担当与感恩


在短暂的喜悦之后,面对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和学费的压力,王文浩扬没有选择逃避或依赖,而是主动承担起家庭的责任。他白天到离家不远的在游乐场打工,夜晚则穿梭于快递仓库之间,“除了吃住花销,一天能存下140元钱。”王文浩扬说。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自立自强”的真谛。


同时,王文浩扬还计划申请国家助学金贷款,以确保自己能够顺利完成学业。面对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他满怀期待与感恩之情,“首先我打算努力学习好专业知识,在把学习搞好的基础上,做份兼职,以减轻家庭负担。”王文浩扬信心满满地说,自己是家里的男孩子,已经成年了,要学会为父母分担负担,成为独当一面的大人,在未来有所作为。


王文浩扬还说,这次来学校报到,他很想带上外公来上海看一看,外公快80岁了,让外公看一眼那里的车水马龙、华灯璀璨。


学校的温情关怀与助力


得知王文浩扬等贵州新生的困境后,上海建桥学院迅速行动起来,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关爱与帮助。学校贵州调研组特别关注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群体,为他们量身定制了“一生一策”的资助方案。学校通过一系列细致入微的措施和温暖的关怀行动,确保每位新生都能顺利入学、安心学习、无后顾之忧。


结语:梦想照进现实


王文浩扬的故事,是上海与贵州教育合作成果的一个生动缩影,也是千万个普通青年追梦路上的真实写照。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无论出身如何、面临多大的困难与挑战,只要心怀梦想、勇于挑战、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迎来属于自己的劳动果实。在上海建桥学院这片充满青春与希望的校园里,让我们共同期待王文浩扬书写更加精彩的青春篇章,为更多贫困学子树立榜样,传递正能量。



文|吉娜
图|网络




热点信息